案例中心

中国游客赴泰旅游遭导游威胁 中使馆提醒注意安全防范风险

2025-10-16

近年来,中国游客赴泰国旅游成为热门选择,但与此同时,也不断曝出游客在旅途中遇到导游威胁、强制购物、滞留等不良经历。尤其近期,一段中国游客在泰国旅游时被导游用中文威胁“不消费就让你回不了中国”“到了免税店让你上不了车”的视频在网络上曝光,立即引起广泛关注。中国驻泰国大使馆高度重视,向泰方核实后确认,涉事导游无合法导游资质,其行为涉嫌逼迫购物并获取回扣。泰方已对相关旅行社展开调查追责。使馆提醒广大游客慎防“低价游”、选择正规旅行社、签订合同,并在遇到问题时保留证据、及时向旅游警察或使馆求助。本文从“旅游合同与资质审核”“导游欺诈与威胁机制”“纠纷应对与维权路径”“出行安全与风险防范”四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剖析这一事件的成因与防范要点,旨在帮助公众更好认识赴泰旅游潜在风险、强化安全意识,并在实际出行中做到有备无患。

一、合同资质谨慎甄别

首先,游客在选择参团旅游时,应重点核查旅行社的资质。正规出境游旅行社必须具备国家旅游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资质,且在业内有良好口碑。切勿因低价诱惑而随意选择陌生或没有背景保障的旅行社。中国驻泰大使馆的提醒就明确指出,应“参团游请选择有出境游经营资质、信誉良好的正规旅行社”以降低遭遇风险的几率。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3turn0search4

其次,在签订旅游合同时,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尤其关注导游责任、购物安排、退改条款、投诉渠道等内容。合同中的模糊条款、免责条款若存在,应要求旅行社说明或删除。只有在合同中写明购物行程、价格依据、赔偿机制的旅游团,才有可能在后续发生争议时有法律依据维权。

再者,游客应保存合同、行程单、发票、收据、通讯记录等证据,尤其是导游或者旅行社在行程中让游客签署的任何附加协议或购物单据。这些证据在纠纷发生后是维权的重要依据。对于低价、霸王条款、临时附加购物等情况,游客应尽早提出质疑甚至拒绝签字。

二、导游机制与威胁手段

导游在旅游团中扮演关键角色,但部分不法导游利用游客对当地法律、语言、环境的陌生,实施强制购物、威胁滞留、恐吓断后等行为。此次曝光事件中,该导游使用中文对游客威胁:“不消费就让你回不了中国”“上不了车”等话术,目的在于制造心理压力、迫使游客不得不妥协。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8turn0search0

此外,该导游并非真正具有导游资质,而是无证导游或兼作人员,其收入主要靠游客购物提成或回扣。泰方核实后确认涉事导游在泰国并不具备合法导游资质,涉嫌违规行为。citeturn0search3turn0search0turn0search5turn0search8 这种“黑导游”往往通过隐蔽渠道招徕游客,薄利多销,依赖购物差价和回扣谋取利益。

威胁手段多样化,不仅有言语恐吓,还可能采取“断后”“集体拒载”“延误行程”等行为。游客若不配合购物,可能被安排落单、被迫滞留、被告知航班票被取消等。部分极端情况甚至恐吓游客不能回国。旅途中这种心理压迫极具震慑力,令许多人在现场难以冷静反抗。

三、纠纷应对与维权路径

面对旅游纠纷和威胁行为,游客首先应保持冷静,尽量不要激化矛盾。在安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立即使用手机录音、录像、截屏通讯记录等手段保留证据。尤其当导游威胁、恐吓或强迫购物时,应记录对话内容、时间地点、在场人员等细节。

其次,游客应及时向当地旅游警察或旅游监管部门报警求助。根据使馆提醒,如遇纠纷,可拨打泰国旅游警察热线 1155 求助。citeturn0search1turn0search3 同时,应向中国驻泰国使馆或领事馆寻求领事保护与协助,如使馆领保电话 02-245-7010。citeturn0search0turn0search5turn0search8 在报警求助过程中,应配合提供护照、合同、证据等材料,并要求获得报警回执或记录编号。

第三,在回国后或旅途中仍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游客可以向国内旅游主管部门投诉、向消协、12315 等渠道举报,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合同中约定的争议解决条款下,也可依法向法院起诉。此外,还可以在媒体曝光、社会监督等方式下施加舆论压力,促使不良旅行社承担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泰方已表态将对涉事旅行社展开调查追责。根据媒体报道,涉事旅行社负责人可能面临刑事责任。citeturn0search6turn0search8turn0search0 这一点为其他游客提供了制度保障:只要有足够的证据和合法程序,非法行为人可能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四、出行安全与风险防范

首先,出行前应做好充分准备与风险预判。游客应关注外交部、驻泰使馆的安全提醒,在出行前注册“国际旅游安全登记”或类似领事登记服务,这样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使馆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游客情况并展开救助。

其次,行程中应避免轻雷火信陌生人或过度依赖导游。遇有所谓“内部消息”“特别优惠”“购物打折”邀请时,务必慎重,多加询问或拒绝。切忌跟随导游临时调整行程参加未在合同中的购物、选购活动。应坚持按原定行程参观游览,不随意接受额外购物安排或境外佣金团。

此外,应保持通讯畅通,及时与国内亲友、使馆保持联系。若遇异常情况,及时向亲友或社交平台告知行程状态,确保外界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安全状况。游客也可随身携带翻译 APP、当地应急电话列表、旅行保险单等,以备不时之需。

中国游客赴泰旅游遭导游威胁 中使馆提醒注意安全防范风险

最后,应具备基本法律和自救意识。游客应了解所在国(泰国)有关旅游、导游、消费、维权等方面的基础规定。若遇强制行为,应果断拒绝、不配合,并积极寻求外部援助。同时,切勿采取过激行为或私自强行退出旅行团,以免引发冲突或安全风险。

总结:

通过对合同资质、导游机制、纠纷维权与出行风险防范四个方面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游客赴泰旅游时遭导游威胁和强制购物等问题,既有制度漏洞、行业乱象的成因,也有游客对风险防范认识不足的因素。规避“低价游”、选择有资质旅行社、签署严谨合同、保留证据、及时求助,是每位游客应有的基本底线。

在未来,除了游客自身加强风险意识、提升维权能力,相关部门和旅行社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更有效的投诉和救济机制,以确保游客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旅游环境更加规范安全。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让赴泰等境外旅